纸杯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纸杯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世上有一种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_[news]

发布时间:2021-06-03 15:59:37 阅读: 来源:纸杯厂家

文|野子

1

“亲爱的,你过得好吗?”

问你这句话的,不是亲人、不是恋人、不是闺蜜、不是朋友……而是蔡康永首档微博公开课,关注现代女性焦虑话题的视频短片。

短片只有5分钟,却戳中了许多女性内心的痛点。

短片中的第一个女孩25岁,没结婚,没房子、没存款、没升职,时常焦虑感爆棚。

第二个女孩,27岁,国企职员,工作不开心,却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辞职。

第三位女性,已婚白领,34岁的她,经常加班到很晚,之后拖着异常疲惫的身子回家,还要给儿子洗澡,她忍不住跟老公抱怨工作上的不顺心,却没有得到老公的任何一句、哪怕敷衍的安慰,因为对方在专心玩游戏,激战正酣。

第四位女性,全职太太,30岁生日那天,跟老公说:我想买一个LV。老公却说:背着LV上街买菜接小孩?别人会觉得那是真的吗?

25岁的女生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在国企上班的女生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望而却步,事业有成的成熟女性有家庭工作要分身乏术地兼顾,全职太太却在家庭中失去了自我…… 这些焦虑,是不是感觉有些似曾相识?

蔡康永在现场做了个调查,他问了全场所有女性三个问题:

1、过去1年中曾经对婚姻失望的,请起立!

2、过去1月中有辞职冲动的,请起立!

3、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过5次的,请起立!

……

每个问题问完,都有人陆续站起,三个问题全部问完后,现场的女性观众静默凝重,已经全部起立,无一幸免。

蔡康永说:“这就是生活的真相,焦虑面前,人人平等。”你不必羡慕别人,也无须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焦虑。

“焦虑往往就这样不经意闯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可能是一班似乎永远都挤不上去的地铁,有可能是工作上一次很困难的决定,也有可能是岌岌可危的婚姻关系。”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一项全球调查发现,每4人中有1人曾患焦虑症,女性焦虑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事实上,我们都曾遭遇过质疑,经历过迷茫,被这个时代的焦虑裹挟前行。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蔡康永说出了他的思考:“焦虑,是我们常常太过在意外界的反应,而没有办法诚实地面对我们自己。”

现场的女性,可能是母亲、女儿、员工、老板、妻子、甲方、乙方,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但是属于“我”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这是焦虑产生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蔡康永给女性应对焦虑的建议是: “对于焦虑,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如果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可以说不。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只有充分地体会过喜悦和悲伤,才有资格说人生是值得活的。”

看到这时,想起一位母亲在写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的忠告:为自己而活是不分年龄界限的,这是一位成年女性必须时刻牢记的原则。你没必要取悦这个社会看起来已经约定俗成的旧东西,你不欠我们一个好女儿、不欠孩子一个好妈妈、不欠老公一个好老婆、更不欠环境一个好女人。你唯一可能会欠的,是欠你自己一个随心所欲的基本原则,是欠你自己一个幸福的模样。

2

不喜欢做的事,可以说不!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勇敢去做——若生命真的活出这种状态,那何来焦虑呢?

“自己喜欢”,是核心关键词。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我的朋友路娃,90后天蝎座文艺女青年,她就非常明确自己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你在北上广焦虑苦逼,我在山水间自在呼吸。

所以名校毕业后的她没有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入职场,朝九晚五,成为一名白领丽人,然后努力上演杜拉拉升职记。她在成都大学旁边开了间小小的书吧,取名《路放书屋》,每天洒扫、读书、养猫、种花、发呆,偶尔写公号、旅行、或在书屋举办电影沙龙或艺术展,日子缓慢静好,每次见她,都能在她脸上看到繁盛的灿烂,眼里闪烁的光芒。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筑巢记》,讲的就是怎么把生活慢慢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筑巢记》是一个日本女孩岩崎朋子的作品,她花了8年的时间,慢慢明确自己想做的是什么,然后着手把爱好变成了工作。她设定好目标,朝着理想一步步去迈近。她先辞去朝九晚五的工作,然后一边打工一边学习需要的技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开了家经营家居手工制作及二手家具的杂货店——“巢巢”。朋子会经常去往各地的市场,从繁多杂乱的商品中选择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把它们带回来介绍给客人们。她在书中说:这种乐趣是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

朋子的杂货店火了,很多人都愿意来她的小店聚集。朋子在实现了财务自由后,独自买了一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然后再把它慢慢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岩崎朋子的身上有一种匠人精神,她看似悠闲实则专注地去做生活中每一件事,把爱好变成工作,把生活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日子平凡朴素,却彰显着活力,荡漾着诗意。

而且,貌似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收获粉丝无数。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这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是一个意思。

这个“仁”不是你退而求其次的被迫接受,而是你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的一种主动选择,幸福感来自内心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评价。

不管你在北上广奋斗拼搏,还是在山水间自在呼吸,只要最终你获得了你想要的,就能够远离焦虑,感受到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没必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也许你只看到别人耀眼的光环,却没看到光环背后的一把心酸;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快乐也不止一条途径可走。

幸福的高级段位,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3

人人都想拥有自己喜欢的生活,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不是因为没有能力,不是因为没有能力,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是这就是她们自己做出的选择。

因为在很多人观念里,对“成功”的标准千篇一律:

有颜、有钱、香车宝马、泳池别墅、呼风唤雨、众人焦点……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爱情宠溺听话不粘人。

且一百二十分地确信,只要努力,一切都能实现!为此,每一个人都绷紧神经,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忙碌,就像穿上了童话故事中的红舞鞋,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驱策着往前走。每天都像上紧的发条,绝对不能停下,稍有松懈就焦虑不安。身体出现疲惫、无力、不想工作、想要休息时,却不会尊重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一味地用强大的“意志”来评判甚至指责这个状态的身体:你很懒、你好笨、你不够勤奋、你不够积极……

还会恐吓身体:你再这样下去就会失去工作,失去工作你就会饿死……你这样会让很多人失望,大家都会讨厌你………

还不厌其烦给自己贴标签:惰性、过份自我宽容、拖延症、冷漠、无情……

于是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泥潭。

那些正值壮年却遗憾落幕的精英,几乎都是因焦虑导致积劳成疾的“过劳死”。

但是,“成功”的标准真的如你所认为的那么单一吗?

前几天一位朋友和我聊起今年的生意相对去年清闲不少,我说:忙碌的时候有收获,清闲的时候也有收获。很多收获不是立见的,比如给家人的陪伴、比如内心片刻的愉悦、无所事事时的发呆,只要有幸福感,就都是收获。生命为何而来?我们从尘世走过这一遭,若单单只为挣钱而来,这一生该多么乏味和苍白。

高晓松曾对媒体谈起对女儿的期望:“见多识广,独立而有主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长大后才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而让孩子自由探索,见识到丰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构安全感。最实用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

而王朔更直接,一次记者问道:“你是不是太溺爱女儿了?”王朔回答说:“我干吗不对她宽容?我干吗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吗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高晓松期望女儿拥有随遇而安的心态;王朔只要女儿快快乐乐的过一生。他们都不愿女儿的人生被世俗的“成功”标准所绑架。

人生有很多精彩的方式。你只要活得自在、快乐,有幸福感,哪怕平平淡淡,只要你自己乐意,不需要别人来指手画脚,评判你的人生。由他人来决定自己怎样活着才是“好”,才是“成功”,便意味着人要丧失一切选择和自由。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开篇便写道:“经过一个圆心能画多少个圆,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接纳了所有的颜色。

王维隐居辋川,田园山水诗情画意;陶渊明种豆南山,采菊归来悠然自得;苏东坡才情豪迈一生颠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李白放荡不羁游山玩水,千金买醉陶然忘机……

如此牛光闪闪的人生,你说他们没有挣到一个亿,就不如你“成功”?

生命本应该有多种可能,生活也不应该像流水线般单调无聊。实质上,梭罗逃离世俗的繁琐和浮躁独居瓦尔登湖畔就是对一种有别于常人的生活方式的实践,是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尝试。梭罗写《瓦尔登湖》,不是忽悠谁和他一样抛弃现实去湖边搭木屋,他只是想表达:生活本有无限种可能,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命该用何种方式度过。

4

靠“喜欢”,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我想很多人都不信、也不敢。

所以她们到现在还活在焦虑之中。

仅仅靠“喜欢”,可能还不足以实现梦想,但是如果连“喜欢”都没有,那梦想这一辈子都可能只是梦想了,甚至时过境迁,你自己早已把梦想遗失。

2015年初,一篇《借山而居》的文章突然火了,微信被转发上万次,数百家媒体报道,上亿次浏览阅读。

借山而居的主人公叫张二冬,出生于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他在2013年的时候,花4000元在终南山租下一座使用权20年的小院,又花了几千元收拾了一下屋子,便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他一个人种地、做饭、养鸡狗鹅、画画,记录生活、享受清静的悠然日子。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

他把这段生活发布到微信上,只为分享给牵念的亲友,但他没想到竟然引起了轰动。

在这个人人追求金钱和名气的时代,他也脱颖而出。很多媒体、出版社找上门来,随着《借山而居》出版后登上各大图书热销排行榜,二冬因此不名而名。

喜欢《借山而居》宁静致远的封面,也喜欢标题下面的这一行字:“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过一生”。书中内容记录二冬的山居日常,并无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可那么多人喜欢,我想是因为二冬的活法,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有网友问二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我们也想,但我们都戴着镣铐在人间舞蹈。要脱离周而复始的生活圈,需要太大的离心力。太多的人对未知充满恐惧、忧虑。不惧怕未知,你觉得这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训练的?

二冬回答说:未知的明天有什么好怕的呢?人有求生本能,会自我修复,每个人过的现在,一定是现有条件下最好的现在。不会把自己置于绝境的。并且,如果都清楚三十年以后自己什么样了,那才可怕。

这回答,实在是不能太赞同。记得《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 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沙漠的某个角落隐藏着一口水井。

我曾对一位因愧疚自己总做不好人生规划的来访者说过: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未来有许多未知的惊喜。

所以张二冬在《借山而居》这本书中写道:“相对于平庸的一生,我更渴望迷恋那种生命的多样性,世界如此广博美好,我野心很大,都要体验。”

被西方媒体称为“华尔街神话”“拥有水晶球的魔法师”,与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并称为世界三大投资家的吉姆·罗杰斯,在写给自己女儿们的传家之书《最富足的投资》中,告诫女儿说:

人们从何处开始才能成功?答案很简单:尽可能地尝试更多事情,然后投身于一项(或两项,或三项)你热爱并对之充满激情的事情。

我在金融投资领域大获成功,就是因为这是我最享受、最情有独钟的事情。

假如你喜欢烹饪,就去开一间餐馆。

去学跳舞,如果这是你的专长。

如果你热爱园艺,去做一名园艺家。也许有一天,你能够开一家连锁园艺商店。

成功的最快途径,就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全力以赴地去做。

即使你追寻自己的激情与热情,而这并没有使你变得富有,你也会在精神上富于满足感。

只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获得成功就大有希望。

这真的堪称金玉良言。《最富足的投资》不仅是一位有智慧的父亲写给自己女儿们的传家之书,同时也是一位财富长者写给千万年轻人的人生财富课程。很多读者表示:读完这本书后,自己的人生观、财富观念、投资观念因之发生了很重的改变。

所以,和那些贩卖焦虑的毒鸡汤不同,这本书真的可以引导你去实现梦想。

“兴趣”,是一个人内在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好像汽车的燃油一样,是让一辆车可以飞速行驶的内驱力;反之,如果人对所做的事没有兴趣,可以想象如同一辆车没有了燃油,靠外力的前拉后拽,这辆车能跑多远?又能跑多快?

能够让你感兴趣、喜欢做的工作,会让你乐此不疲,能量满满,甘心情愿倾注热情和精力,并在做的过程中激发你的创造力和灵感,专注去做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才让你更容易在这个行业领域内脱颖而出、获得成就。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知道抑郁症有一项很明确的诊断标准是:兴趣丧失。

这是抑郁病人常见症状之一。丧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体验不到天伦之乐,对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病人常主诉没有感情了、情感麻木了、高兴不起来了。

也许在你还没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之前,你先被整天的“不喜欢、没兴趣”拖垮了。就如开篇蔡康永焦虑公开课短片里那四位眉头紧锁、焦虑抑郁的女性一样,背负了太多沉重,在生活里挣扎前行。

一个人在世界上活过一次,不是活给别人参观的,心不欺我,你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到欢喜幸福,才是真正的欢喜幸福。别人再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也替换不了你内心的真实感受。

《无问西东》里校长梅贻琦曾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余生不长,不要每天在焦虑中痛苦度过,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喜欢的人、过自己喜欢的日子,愿你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专注与热情,不委屈、不将就地度过一生。

关注更多精神心理问题,请下载好心情APP,2万名精神科、心理科医生为您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易借

易捷

借钱平台